垃圾焚烧炉稳定燃烧调整技术总结
1.垃圾焚烧炉稳定燃烧技术
1)垃圾质量是焚烧工况的决定性因素,应杜绝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。进厂后的生活垃圾必须在垃圾贮坑搅拌、混合、脱水处理,在贮坑内停留一定时间,堆放翻松发酵3~5天,通过自然压缩及发酵,可降低垃圾含水量、提高垃圾热值、改善焚烧效果。要做到先期进料先焚、后期进料后烧。垃圾坑底部沉积的泥沙、石块等,可在停炉检修时,利用炉排系统从出渣机排出。
2)垃圾经给料装置进入焚烧炉,给料装置的运动方式将直接影响进炉垃圾量,应选择合适的给料装置停留时间及行程,以保证给料装置均匀地给料。抓入落料槽内的垃圾要平整松散,堆放高度要保持一致,防止出现中间高两侧低,以免垃圾密度不均匀而影响给料量。大件垃圾(如袋装垃圾)要用抓斗捣碎分解后,才能进入落料糟,以防垃圾在落料槽搭桥起拱,使垃圾卡在槽中不能落人给料平台,导致炉膛垃圾烧空熄火。给料装置要确保连续、均匀地输送垃圾,并及时、有效地调控,以维持稳定燃烧。应根据锅炉出力调整给料速度,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突击给料,以免燃烧不均,并且过快的给料会导致逆推炉排上部堵塞。正常运行时,应控制推料速度与逆推炉排速度同步,垃圾质量较差时,推料速度要慢些,垃圾质量较好时,推料速度可加快些,以确保逆推炉排床面上料层厚度适当。
3)逆推炉排和顺推炉排的一次风量分别占总风量的80%、20%。逆推炉排4个风室的配风比例为1#风室10%、2#风室25%、3#风室30%、4#风室15%。1#风室为垃圾干燥阶段,2#、3#风室为垃圾燃烧区,4#风室为垃圾基本燃尽处,未燃尽的垃圾落入顺推炉排继续燃烧。逆推炉排是主燃烧区,是完成垃圾翻滚、搅拌、着火和燃烧全过程的重要装置,是运行操作的主要部位,其运行操作是否得当,会直接影响垃圾焚烧的效果。
2.运行操作注意事项
在运行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点:
1)合理配置一次风的风压风量。通常薄料层采取低风压、小风量配比,一次风压一般控制在1.5kPa左右;厚料层采取高风压、大风量配比,风压一般在2.0kPa以上。
2)做到薄料层、低风压、慢速度运行操作。
3)冷炉启动应在炉膛烟温达400℃以上且稳定2小时后才可投料;热炉启动应在炉膛温度至少稳定l小时以后才可投料。
4)当料层太厚、炉排床面上无着火时,应提高逆推炉排速度,及时排除多余垃圾,减少料层厚度,使其正常着火,否则会增加助燃耗油。
5)合理调整料层厚度才能使垃圾稳定燃烧料层厚度太高,可导致不完全、不稳定燃烧;料层厚度太小,又会减少焚烧处理量。不同热值的垃圾其料层厚度也应不同。当垃圾质量差、热值较低时,要做到薄料层,料层厚度应控制在300~400mm;垃圾质量较好、热值较高时,料层厚度可控制在500~600mm,炉排运动速度和风压也可适当提高。料层还要尽可能均匀。
6)结合给料情况控制逆推炉排速度,尽量使着火区在逆推炉排的中上部。当着火区下滑时,应减慢或停止逆推炉排;当逆推炉排下部无火焰而中部火焰较好时,可以加快逆推炉排,以便扩展火焰面积。顺推炉排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炉排上的火焰长度,如果火焰较长(靠炉后),要减慢炉排速度;如果火焰较短或没有火焰而且炉渣比较多,则应加快炉排速度。
3.合理配风,选择合适的过量空气系数
焚烧炉的过量空气系数应控制在1.6左右,以保持炉内氧量充足、杜绝二噁英的生成。应合理配置二次风,充分的扰动烟气,才能使烟气中可燃物充分燃烧分解。另外,还可根据烟气含氧量进行合理配风,一般烟道中烟气含氧量应控制在3%~6%。
应根据燃烧工况调整配风,当炉排上火焰面积较大时,应加大送风量,反之则减少送风量。可利用顺推炉排风室的风门调节燃烧,如果顺推炉排的燃料基本烧完、火焰较小,可关闭顺推炉排风室的风门;当火焰较为零散时,应适当减慢炉排速度,维持约3000m/h的风量,待燃烧改善后再加风量。对烟气含氧量的分析、判断要结合火焰情况,当负荷较低或燃烧不好时,含氧量会升高,这时应适当减少风量,以提高炉膛温度;当火焰面积较大时,含氧量会较小,应提高风量,如送风机已没有余量,可略为提高炉膛负压。
4.保持炉膛温度稳定并尽可能提高一次风风温
垃圾焚烧所需的一次风温越高,垃圾干燥越快,燃烧效果越好。另外,炉膛温度和一次风温是互相影响的,炉膛温度越高,垃圾焚烧效果越好,一次风温也越高。炉膛温度稳定,才能保证垃圾稳定燃烧和锅炉稳定运行,稳定的蒸汽和烟气质量才能保证蒸汽空气预热器的正常工作。因此保证一次风温稳定,保证炉膛温度稳定,才能形成良性循环,使垃圾稳定燃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