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:绿色崛起,未来已来
2025-09-02 14:52:07
kenengadmin
3
在当今全球积极探寻可持续能源发展路径的大背景下,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,闪耀在能源领域的天空。从2020到2024这关键的五年间,行业凭借自身独特优势,依托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,实现了飞跃式发展,正逐步改变着我国能源消费格局。

一、行业规模:一路狂飙,前景无限
过去五年,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。2020年,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7.38亿元,彼时,行业尚处在快速扩张的起步阶段。随后,在政策利好、环保意识提升以及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,市场规模一路高歌猛进。到2021年,规模增长至约55亿元,同比增长率高达16.1%。2022年,在原材料供应稳定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助力下,规模进一步攀升至65亿元,增速保持在18.2%左右。2023年,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8.35亿元。进入2024年,随着生物质成型燃料在更多地区、更多行业的广泛应用,市场规模更是飙升至94.76亿元。
2020-2024年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市场规模
(单位:亿元)

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背后,有着深层次原因。一方面,我国丰富的农林废弃物资源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作为农业和林业大国,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、林业“三剩物”等数量极为可观。据统计,2023年中国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从2018年的7.26亿吨增长至7.43亿吨,2024年更是达到7.45亿吨左右。这些废弃物经过加工转化,成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优质原料,源源不断地推动着行业产能扩张。另一方面,随着环保政策日益严格,对传统化石能源使用限制增多,企业和居民对清洁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,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理想的替代能源,市场需求呈井喷式增长。预计未来,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,在我国能源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。
二、原料供应:资源丰富,潜力巨大
(一)农业废弃物:秸秆——生物质燃料的宝藏原料
农作物秸秆堪称生物质成型燃料的“富矿”。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,涵盖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油菜、棉花、甘蔗、薯类等农作物收获后的剩余部分。其内部蕴含丰富的粗蛋白、粗脂肪、粗纤维、无氮浸出物、灰分、钙、磷等成分,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燃烧性能,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绝佳生物质燃料。
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,秸秆产量巨大。2020-2024年,随着农业种植技术提升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长,秸秆产量也稳步增加。2020年,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9.36亿吨,可收集资源量约7.15亿吨。到2024年,秸秆可收集资源量达到7.45亿吨左右。在部分粮食主产区,如黑龙江、河南、山东等地,秸秆资源尤为丰富。大量秸秆若得不到有效利用,不仅造成资源浪费,还会因露天焚烧引发环境污染问题。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成型燃料,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,又创造了新的能源价值,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。
(二)林业废弃物:“三剩物”变废为宝
林业“三剩物”,即采伐剩余物(指枝丫、树梢、树皮、树叶、树根及藤条、灌木等)、造材剩余物(指造材截头)和加工剩余物(指板皮、板条、木竹截头、锯沫、碎单板、木芯、刨花、木块、边角余料等),同样是生物质成型燃料的重要原料来源。我国森林资源丰富,林业产业发达,在木材采伐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“三剩物”。2020-2024年,随着林业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政策的持续推进,林业资源得到科学管理,“三剩物”产量保持相对稳定且供应渠道逐步规范。这些“三剩物”经过粉碎、烘干、成型等工艺处理,摇身一变成为高热值的生物质成型燃料,为缓解能源压力、推动林业产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。
三、生产技术:创新驱动,日新月异
(一)传统成型技术优化升级
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过程中,传统成型技术不断优化。早期的螺旋挤压成型技术经过改良,设备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新型螺旋挤压设备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螺杆,增强了设备的耐磨性,减少了因螺杆磨损导致的停机维护时间。通过优化设备内部结构,如调整压缩比、改进模具设计,使得生物质原料在挤压过程中能够更均匀地受力,成型燃料的密度和质量更加稳定。以某生物质燃料生产企业为例,在采用新型螺旋挤压设备后,生产效率提高了30%,成型燃料的次品率降低了15%。
冲压成型技术也在不断革新。新一代冲压设备采用先进的液压控制系统,能够精确控制冲压压力和速度,根据不同原料特性调整冲压参数,生产出多种规格、性能优良的成型燃料。一些企业还引入自动化生产线,实现了原料输送、冲压成型、产品包装等环节的全自动化操作,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降低了人工成本。
(二)新兴技术崭露头角
近年来,一些新兴生产技术在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崭露头角。例如,生物质热解炭化成型一体化技术,将生物质热解产生的热解气和热解炭进行有效利用,热解气燃烧产生的热量为成型过程提供能量,热解炭则作为添加剂加入成型燃料中,提高燃料的热值和燃烧性能。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,还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。目前,该技术已在部分地区试点应用,并取得了良好效果,未来有望在行业内大规模推广。
还有基于3D打印原理的生物质燃料成型技术,通过精确控制原料的添加和成型过程,能够生产出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成型燃料,满足一些特定领域对燃料的特殊需求。虽然这项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和小规模试验阶段,但它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开辟了新的思路,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,有望在未来改变行业生产格局。
四、市场应用:多点开花,全面渗透
(一)工业领域:高效清洁供热新选择
在工业生产中,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供热燃料正逐渐崭露头角。以印染行业为例,传统的燃煤供热方式不仅污染严重,而且供热稳定性差。采用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后,企业的污染排放大幅降低,同时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稳定,能够满足印染过程中对温度精确控制的要求,提高了产品质量。据统计,在印染行业,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,二氧化硫排放量可减少80%以上,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50%左右。在食品加工、木材加工、化工等行业,生物质成型燃料也得到广泛应用。在食品加工行业,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能够保证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标准,避免了燃煤供热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;木材加工行业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烘干木材,既降低了成本,又提高了烘干效率和木材质量;化工行业则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为生产过程提供稳定的热源,保障生产的连续性。2020-2024年,工业领域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需求量持续增长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%左右,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(二)民用领域:温暖与环保兼得
在民用领域,生物质成型燃料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一些中小城镇,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冬季取暖和日常炊事燃料,受到居民欢迎。相比传统的燃煤、柴薪,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充分、烟尘少,对室内外环境的污染小,同时使用方便,储存占地面积小。一些地区政府通过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,给予居民购置补贴等方式,鼓励居民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。例如,在北方某农村地区,实施生物质成型燃料取暖改造项目后,冬季空气质量明显改善,居民取暖成本也有所降低。在一些城市的别墅区、农家乐等场所,生物质成型燃料壁炉作为一种时尚、环保的取暖设备,也得到广泛应用,既满足了人们对温暖舒适的追求,又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。2020-2024年,民用领域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市场需求以每年12%左右的速度增长,市场潜力巨大。
(三)发电领域:绿色电力新源泉
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发电领域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。生物质能发电具有清洁、可再生、分布广泛等优势。将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生物质能发电厂,通过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,驱动汽轮机发电。2020-2024年,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。2020年,全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为2952万千瓦;到2023年,这一数字增长至4311万千瓦。生物质成型燃料发电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农林废弃物,减少环境污染,还能为电网提供绿色电力,缓解能源供应压力。一些生物质能发电厂还通过技术创新,提高了发电效率,降低了发电成本。例如,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余热回收系统,使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能量利用率提高了10%-15%,进一步提升了生物质成型燃料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。
五、市场竞争格局:群雄逐鹿,强者先行
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市场竞争激烈,企业数量众多,市场格局呈现出多元化态势。目前,行业内既有大型国有企业、上市公司,也有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。
大型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、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,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。以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,公司创立于1993年,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清洁能源综合服务商。在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,迪森股份通过对农林废弃物深加工,制成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(BMF)。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及专有技术,是国内生物质能源领域知识产权拥有量最多的企业之一。其年产能达到120万吨,并积极布局长三角等地区的供热项目,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,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,市场份额较高。
众多中小型企业则依靠灵活的经营机制、本地化服务优势,在区域市场或细分领域分得一杯羹。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专注于当地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生产和销售,熟悉当地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情况,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,在当地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。在细分领域,部分企业专注于某一种成型技术或某一类应用市场,如专门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用于民用取暖的企业,通过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,在细分市场中立足。
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,市场竞争逐渐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技术、品牌、服务等综合实力竞争转变。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,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,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。大型企业通过并购、战略合作等方式,整合行业资源,扩大业务规模,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。一些企业通过并购小型技术型企业,获取其核心技术,完善自身技术体系;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,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,加速技术成果转化。可以预见,未来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高,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。
六、政策影响:政策护航,蓬勃发展
近年来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为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发展保驾护航。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,政府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、财政补贴等支持。例如,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,对新建、扩建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项目给予专项财政补贴,降低企业投资成本,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。在能源发展规划中,明确将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发展布局,鼓励各地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和应用示范项目,推动行业规模化发展。
在环保政策方面,随着对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,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限制日益严格,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的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。政策对工业锅炉、民用取暖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标准,促使企业和居民加快对清洁燃料的替代,生物质成型燃料凭借其低污染、可再生的优势,迎来了广阔的市场发展机遇。在标准规范制定方面,国家陆续出台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质量标准、燃烧设备标准等,规范了产品质量和应用市场,保障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这些政策从多个维度,为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,推动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七、未来展望:机遇无限,挑战并存
展望未来,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机遇满满。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深入推进,全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,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一种低碳、可再生的优质能源,市场前景极为广阔。在技术创新方面,随着更多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,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,成本将不断降低,产品质量和性能将得到更大提升,从而在能源市场中更具竞争力。
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。一方面,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波动问题需要解决。虽然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,但受季节、气候、农业生产政策等因素影响,原材料供应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,且价格波动较大,这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风险。另一方面,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生存压力增大。在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的过程中,一些技术落后、资金实力薄弱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。随着行业发展,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,如何培养和留住专业人才,成为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。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在过去五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未来只要行业企业能够积极应对挑战,抓住发展机遇,不断创新进取,必将在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,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